·邯郸寻踪·股票配资查询平台
“邺传舍”瓦当与邺城邮驿
□王时磊
六朝古都邺城始建于曹操时期,经后赵、东魏、北齐的续建,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庞大建筑群。北周平定北齐之后,辅政大臣杨坚大权在握,镇守邺城的尉迟迥不满杨坚的专权举兵反叛。杨坚发兵攻打邺城时,为了防止尉迟迥东山再起,便下令摧毁邺城,将有四百年辉煌历史的邺城焚烧殆尽,于是在遗址内留下了大量的建筑构件。在邺城遗址内,曾出土了许多瓦当,瓦当是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,有些瓦当是专为某种建筑物定制的,其中包括有“邺传舍”模印的瓦当,传舍即我们所说的驿站,是两汉和三国时期专供官员和使节免费食宿的宾馆,并负责传递官府文书、军事情报,因而传舍配有厩厨车马与房间。从史料和遗址来看,邺城并没有留下“邺传舍”直接证据,这批“邺传舍”瓦当,为我们解读两汉至北朝时期的驿置制度提供了依据。
“邺传舍”瓦当拓片
展开剩余81%江苏昆山市锦溪镇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和邯郸收藏家手中,收藏有几枚“邺传舍”瓦当,做工精细,线条流畅。直径14.5厘米,边轮宽1厘米,瓦面用两条直线组成开光,开光外饰卷云纹,体现出对称统一的审美意蕴。开光内竖向排列模印“邺传舍”三字,字为篆体,圆润有致,柔韧遒劲,整齐匀称。
目前发现的标有“传舍”字样的文物极为少见,除了“邺传舍”瓦当外,1958年在贵州赫章县可乐镇曾出土一件东汉时期的铁炉,通高21.8厘米,口径22厘米,底径21厘米,托盘直径25.7厘米。炉身内壁上部铸凸起“武阳传舍比二”六字隶书铭文,“比二”是说同样的铁炉有两个。这件铁炉属于四川古武阳”(今四川彭州)的驿站传舍所用,厚重坚实,通风性能良好,提携方便,十分适用于旅途炊煮,是反映汉代传舍生活的炊事用具。
“传舍”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馆舍制度,战国时的馆舍,一般称为传舍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载:“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,遂许斋五日,舍相如广成传。”其意是秦王经过再三考虑,认为和氏璧不能强夺,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,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。
两汉时广泛使用“传舍”这一称呼,将官道的驿站称为传舍,是供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、换马的处所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至饶阳,官属皆乏食。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,入传舍。传吏方进食,从者饥,争夺之。”其意是刘秀一行被王郎追赶,跑到饶阳时,大家饥饿难耐,正好路旁有一家传舍,刘秀进去后,谎称自己是邯郸王郎派来的使者,传舍的小吏不敢慢待,急忙端出饭菜来,刘秀的随从狼吞虎咽,争着抢饭吃。
到了三国时期,仍沿袭了“传舍”这一称谓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满宠传》:“县人张苞为郡督邮,贪秽受取,干乱吏政。宠因其来在传舍,率吏卒出收之,诘责所犯,即日考竟,遂弃官归。”其意是满宠任高平县令时,当地人张苞在郡中任督邮,他贪污受贿,干扰破坏官府政令。满宠来到传舍后,令官兵将其收捕,当日进行拷打审问,办理完这起案子后便弃官归家了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群传》记载,魏明帝曹睿当政后大兴土木,修建了许多宫殿,司空陈群在劝谏时举了一个例子说:“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,多作传舍,兴费人役,太祖知其疲民也。”其意是说刘备在汉中坐稳江山后,也逐渐变得奢侈起来,从成都到白水观大修传舍,耗费国力、以致于国家的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。
“邺传舍”瓦当
三国时出于传递军事情报的需要,在各自管辖的境内广修传舍,可以推测这批“邺传舍”瓦当是曹魏时期专为建造邺城驿站烧制的,也说明曹操政权对驿站的重视程度。曹操统一北方后,很快恢复了战乱毁坏的邮驿系统,当时绝大多数是军事文书,主要是靠快马投递,一些重要的文书还要选派信得过的驿使送达,他们身负重要使命,所以有些信使级别很高,享有特殊待遇,常常可以与公卿同坐。《后汉书·董祀妻传》记载:“董祀为屯田都尉,犯法当死,文姬诣曹操请之。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。”诗人蔡文姬被曹操赎回,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。后来董祀犯罪当死,蔡琰亲自到朝中求情,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,贵宾中有公卿大夫,还有远方而来的驿使,说明当时信使的身份是很高的,可以与公卿大夫平起平坐。
晋朝时邺城完备的邮驿系统曾令敌方闻之色变。《晋书·蔡谟传》载:“大军未至,声息久闻。而贼之邮驿,一日千里,河北之骑足以来赴,非惟邻城相救而已。”公元335年,石虎任后赵皇帝后,将都城从襄国(今河北邢台)迁到邺(今河北临漳县)。339年,东晋的蔡谟担任征北将军、徐州刺史。有人请求皇上征伐后赵,蔡谟上疏劝阻说:“陛下的军队在路上行进需要五十多天,先锋还没到达,消息已经传播很久了,敌贼的邮驿,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传递消息,那么黄河以北的骑兵,就完全可以赶来救援。”晋将用“一日千里”来形容驿使传递的速度,说明后赵有效能极高的邮驿系统。
建兴二年(341),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,邺县改为临漳县,因北临漳河而得名。后来邺城的邮驿由于政治地位的降低而成为县级驿站。张锦鹏著《南宋交通史》一书中,在南宋与金使臣往来途经驿站中,只记载了相州安阳驿(河南安阳)—磁州滏阳驿(河北磁县)—邯郸驿(河北邯郸),而没有邺城驿的记载。明代时驿站规模不断扩大,每30公里左右设一驿站。《明会要》卷七五《方域五驿传》记:“自京师达于四方,设有驿传,在京曰会同馆,在外曰驿,曰递运所,以便公差往来。”明代时安阳驿改为邺城驿,邺传舍已被邺城驿所替代。
安阳驿在历史上曾属于“亭”的级别。《汉官仪》载: “十里一邮亭,三十里一邮驿”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晋穆帝永和五年,赵彭城王遵至安阳亭。”其意是说,后赵石虎的儿子石遵,被封为彭城王,为争帝位,率兵路过安阳亭,到达邺城后,杀死异母弟而登基。
邺传舍所在的临漳明清时设为临漳驿,嘉庆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》卷529《兵部·邮政·置驿二》载:“临漳县县驿,马四匹,马夫三名,扛递等夫六名。”雍正《河南通志》卷27《邮传》:“临漳县马驿,县管,稍冲……现设驿马一十二匹,现设驿马等夫十七名。”古代驿站根据其规模和所处的地理位置, 分为极冲、次冲、稍冲、僻递四种, 其所配置的马和夫役数目以极冲最多,以下各冲依次递减。清代时临漳驿已降为稍冲级别,与两汉与三国时期的邺传舍已不可同日而语。
来 源:《赵都文化》杂志
编 辑:张禹 冀翔股票配资查询平台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