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TKI靶药治疗10周内ctDNA清除有啥意义?8项临床试验揭示:是晚期NSCLC临床获益的早期「风向标」_评估_患者_变化

发布日期:2025-06-07 21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
专业股票配资平台 TKI靶药治疗10周内ctDNA清除有啥意义?8项临床试验揭示:是晚期NSCLC临床获益的早期「风向标」_评估_患者_变化

循环肿瘤DNA(ctDNA)有望作为预测总生存期(OS)的早期终点。通过创建和结构化分析汇总数据集,旨在验证“ctDNA很可能预测治疗获益”这一推测。癌症研究之友召集了一个多元化的工作组,以制定和实施分析计划,评估患者层面ctDNA水平变化与OS和无进展生存期(PFS)之间的关联。汇总数据集包括8项临床试验,涉及940例生物标志物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患者,这些患者接受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治疗。研究评估了基线和治疗期间ctDNA的检测情况与OS和PFS的关联。此外,还考虑了治疗10周内ctDNA检测与RECIST测量结果的联合应用情况。

基线时可检测到ctDNA但治疗后检测不到(“清除”)的患者,与持续检测到ctDNA的患者相比,OS有所改善(调整后HR=2.12,P<0.001)。在治疗开始10周内根据RECIST标准评估为疾病稳定的患者亚组中,也观察到了这种模式(调整后HR=4.15,P<0.001)。PFS的结果相似。

展开剩余92%

在接受TKI治疗的致癌基因驱动型晚期NSCLC患者中,治疗开始10周内的ctDNA清除与改善的OS和PFS相关。这些患者层面的结果支持越来越多的证据,表明治疗期间ctDNA水平的变化与临床获益相关。未来的前瞻性试验应包括预先定义的分子反应阈值,以推进ctDNA作为早期终点的应用。

研究背景

临床试验终点传递着关于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,OS是肿瘤药物开发中评估疗效的金标准。肿瘤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期待已久的生存改善,这不仅使患者受益,也催生了对新的早期终点的需求,以支持新兴疗法的开发。为了可靠地加速新疗法的评估,早期终点必须与临床获益相关,并能准确反映治疗反应。美国FDA可能会批准基于早期终点的新疗法,通过加速审批途径,合理地预测临床益处,这为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及时提供新疗法,以满足未满足的医疗需求。早期终点也可为试验申办方推进临床开发项目的内部决策提供依据。

目前,实体瘤的早期临床终点主要聚焦于通过RECIST 1.1版评估的影像学缓解,以确定最佳缓解或PFS。这些终点衡量药物对肿瘤的作用,通常具有客观性和定量性。然而,使用RECIST评估影像学缓解存在局限性,例如需要中心独立审查、需要重复放射检查(尽管辐射剂量较低)、评估不可测量病灶的挑战,以及对分子反应的洞察有限——尤其是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中。因此,亟需识别和验证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、并能更早、更便捷、更全面地评估治疗反应的终点。

ctDNA已成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,有望革新癌症诊疗并加速新型抗癌药物的审批。FDA的一份指导草案为ctDNA在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考量,包括其作为临床试验早期终点的潜力。ctDNA可通过抽血检测,有可能实现对分子反应的早期测量,这对患者而言创伤更小,且比影像学缓解评估更具频发性。

将ctDNA从基线(即治疗前)到治疗中的变化作为早期终点的关键步骤,是在试验层面和患者水平的汇总分析中证明ctDNA变化与临床结局(如OS和PFS)之间的关联。在患者水平的分析中,临床试验已在多种癌症的特定治疗中观察到ctDNA变化与长期临床结局的关联。然而,这些结果在不同试验、癌症类型、ctDNA检测或定量方法以及治疗方式中的普遍适用性,尚未在患者水平的汇总数据集中得到全面评估。

癌症研究之友的“ctDNA监测治疗反应(ctMoniTR)”项目是一项独特的合作研究,旨在评估ctDNA水平变化是否与OS和PFS相关。在首份报告中,五项既往完成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(aNSCLC)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,ctDNA水平较基线降低超过50%与OS和PFS改善相关。本第二项报告评估了在致癌基因驱动型aNSCLC患者接受TKI治疗的人群中,ctDNA水平变化是否与OS和PFS相关。其他研究目标包括评估ctDNA变化与早期RECIST测量结果及长期结局的关系。总体而言,本研究旨在探讨ctDNA变化作为致癌基因驱动型aNSCLC患者对TKI治疗反应的早期终点的潜在作用。

研究结果

分析数据集:

8项临床试验共纳入1,590例接受TKI治疗的生物标志物阳性(针对试验关注的致癌基因)aNSCLC患者(图1)。工作组将T1样本窗定义为指数后10周,以纳入最多患者(10周时n=961 vs. 6周时n=774),并与先前使用10周窗的ctMoniTR分析保持一致。排除标准后最终纳入940例患者进行分析(图1)。患者和检测方法特征总结于表1。

表1

图1

ctDNA水平变化与临床结局的关联:

初始分析聚焦于T0至T1的ctDNA水平变化百分比。工作组基于既往研究和经验,预先将变化类别定义为:“下降”(降幅>50%)、“升高”(增幅>20%)和“中间值”(其余患者)。在OS分析中注意到T0和T1均未检测到ctDNA(ND)的患者数量较多(n=136/501),故增加第四类“始终未检测到”。T0检测到(D)ctDNA但T1转为ND(即“清除”)的患者归入“下降”类别(n=260/501),T0为ND但T1转为D的患者归入“升高”类别(n=5/501)。然而,该“ctDNA变化百分比”变量与结局的关联不一致。

鉴于T1时未检测到ctDNA的患者数量较多(n=396/501),工作组创建了“ctDNA检测状态”分析变量,分为四类:(i)“始终未检测到”(ND/ND;T0和T1均为ND),(ii)“清除”(D/ND;T0为D、T1为ND),(iii)“新发检测”(ND/D;T0为ND、T1为D),(iv)“持续检测”(D/D;T0和T1均为D)。由于“新发检测”类别患者极少(n=5/501),后续分析不再纳入。

Kaplan–Meier曲线显示,“始终未检测到”、“清除”和“持续检测”三类患者的生存结局存在显著排序差异,多变量Cox模型证实其统计学差异(图2A和B)。具体而言,“始终未检测到”ctDNA的患者OS最佳[D/ND vs. ND/ND的校正HR=2.95,P<0.001;D/D vs. ND/ND的HR=6.25,P<0.001],PFS亦然(D/ND vs. ND/ND的HR=2.11,P<0.001;D/D vs. ND/ND的HR=3.21,P<0.001)。治疗前检测到ctDNA的患者中,ctDNA清除者较持续检测者OS和PFS显著改善(OS的HR=2.12,P<0.001;PFS的HR=1.52,P=0.002;图2A和B)。训练和测试分析显示相似趋势,C统计量表明数据合并合理。

图2

基线检测到ctDNA的患者较基线未检测到者预后更差(HR分别为4.16,P<0.0001和2.16,P<0.0001)。但在基线检测到ctDNA的患者中,似然比检验证实治疗期间ctDNA值可进一步将患者分为OS(P<0.0001)和PFS(P=0.0003)更好(D/ND)或更差(D/D)的亚组。尽管“始终未检测到”ctDNA的患者预后更佳,但其原因尚无法确定是单纯预后因素还是治疗效果所致。后续分析采用T0和T1的ctDNA检测状态定义分类。

ctDNA检测分类与早期RECIST评估的关联:

为评估ctDNA检测分类与早期RECIST评估的关系,工作组聚焦于与T1 ctDNA同期的RECIST评估(即首次RECIST检测)。首先,基于样本量较小,将首次RECIST评估中的完全缓解(n=4)和部分缓解(PR;n=536)合并为“缓解者”,疾病稳定(SD;n=264)和疾病进展(n=24)合并为“非缓解者”。目的是确定ctDNA分类更好的患者(如治疗中ND)是否在首次RECIST时影像学缓解更佳(即缓解者)。尽管各队列间早期缓解者和非缓解者的分布存在差异(P=0.0132),但整体来看,各ctDNA分类中首次RECIST缓解的分布相似。

与ctDNA检测分类分析不同,首次RECIST结果与OS或PFS无明显关联(HR分别为1.21,P=0.254和0.96,P=0.728;图3A和B)。训练和测试分析中早期RECIST缓解类别的趋势一致,C统计量表明数据合并合理。进一步评估早期RECIST缓解是否可补充ctDNA检测分类以改善与长期结局的关联:对于ctDNA清除或始终未检测到的患者,同一ctDNA分类内缓解者与非缓解者的早期RECIST分层没有为OS(ND/ND的HR=0.95,P=0.917;D/ND的HR=0.91,P=0.675;图4A)或PFS(ND/ND的HR=0.80,P=0.373;D/ND的HR=0.94,P=0.670;图4B)提供额外预后信息。训练和测试分析趋势一致,C统计量支持数据合并。但在持续检测到ctDNA的患者中,首次RECIST非缓解者较缓解者死亡风险更高(HR=1.93,P=0.037),而进展风险无此差异(HR=1.29,P=0.296;图4A和B)。

图3

图4

似然比检验显示,早期RECIST评估的影像学缓解在ctDNA检测分类之外没有为OS关联分析提供额外价值(P=0.195)。

早期RECIST评估时SD或PR患者中的ctDNA检测分类:

最后,为确定ctDNA检测分类是否能为特定首次RECIST分类患者的结局关联提供额外信息,研究在首次RECIST评估为SD或PR的患者中对ctDNA检测分类进行了分析。对于首次RECIST评估为SD的患者,三种ctDNA检测分类与OS和PFS的关联存在差异。与ctDNA清除的患者相比,持续检测到ctDNA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(HR=4.15,P<0.001;图5A和B)。在首次RECIST评估为PR的患者中,ctDNA检测分类的预测价值一致性较低,但在大多数分析中趋势接近显著(图5C和D)。

图5

讨 论

在8项临床试验的匿名患者层面数据中,基于校正其他预后因素的多变量模型,ctDNA清除与OS和PFS改善相关。这一大型数据集纳入940例接受TKI治疗的生物标志物阳性aNSCLC患者,通过广泛的测量指标提供了清晰且一致的结果。ctDNA检测分类与结局的关联似乎基本独立于早期影像学缓解。

这些发现扩展了单一临床试验的证据体系。例如,在EGFR突变癌症患者接受抗EGFR治疗的试验中,ctDNA清除与OS改善相关;类似地,ALK重排aNSCLC患者接受抗ALK治疗时,ctDNA清除与PFS改善相关。ctMoniTR的首份报告显示,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aNSCLC患者中,ctDNA水平降低与OS和PFS等临床结局相关。尽管“ctDNA降低”的定义不同(如变化百分比 vs. 检测状态),既往和当前的汇总分析共同支持“ctDNA水平降低与OS改善相关”的证据积累,并强调不同治疗模式可能需要不同方法定义ctDNA水平的临床意义变化。未来,若可行,该领域将受益于分子缓解标准化阈值的建立。

与单独使用ctDNA检测分类的模型相比,纳入早期影像学缓解与ctDNA检测分类并未改善与结局的关联。此外,本分析和既往研究均显示早期RECIST评估与OS无关联。文献及本研究各队列中,接受靶向TKI治疗的a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(ORR)较高(约70%),这可能使结局关联分析变得困难,因为大量患者表现为缓解。本分析聚焦于与ctDNA检测同期的早期RECIST评估,但单一时间点的影像学缓解评估并非临床或监管决策的标准。ORR更贴近临床实践,且是支持某些药物审批的终点,但评估ORR可能需在指数日期后长达6个月(本分析中部分患者即如此),这延长了预期的“早期”缓解评估窗口,并使界标分析面临挑战。

界标分析的引入是为了减轻永生时间偏倚,因为患者必须存活足够长时间才能采集治疗期间的ctDNA样本。但这也意味着界标分析仅纳入界标日期前未发生事件的患者——本研究中7例患者因死亡被排除在OS分析外,44例患者因70天(10周)界标前死亡或进展被排除在PFS分析外。这一结果可能存在偏倚,因为排除了预后最差的患者。

聚焦早期影像学缓解为探讨ctDNA分类与生存结局在不确定的影像学缓解类别中的关联提供了机会。SD的定义为肿瘤/病灶直径总和无变化或变化无显著意义,其临床意义一直存在争议。在早期影像学缓解为SD的患者中,ctDNA结果显著区分了OS关联,提示早期SD患者的生存异质性可通过早期ctDNA数据更好地理解。类似现象在接受免疫治疗的aNSCLC患者中也有报道,表明通过ctDNA对RECIST定义的SD患者进行长期结局分层可能适用于多种治疗方式。

尽管基于队列分层的模型得出了易于解读的结果,但分析仍存在局限性,凸显了当前知识缺口,并为克服挑战的实际下一步提供了方向。不同临床试验使用的检测方法(NGS、ddPCR)、检测范围(4-523个基因)、性能与灵敏度、生物信息学流程(如过滤胚系变异和/或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变异的方法)存在差异。本分析基于检测方法的预期用途纳入检测 panel 中的所有基因,而非聚焦单个关注的致癌基因。虽然探讨仅关注致癌基因的评估可能具有价值(尤其是在致癌基因驱动的领域),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非致癌基因驱动的治疗(如免疫治疗),因此不利于为ctDNA作为早期终点建立广泛推荐。无论评估ctDNA的方法如何,检测结果的标准化将有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解读性。

各试验中ctDNA样本采集时间和早期RECIST评估的时间也存在差异。为解决这一可变性,本分析聚焦于“最佳”ctDNA检测结果(定义为10周内最低VAF或ND)。这些数据支持在治疗开始10周内进行ctDNA检测,但评估ctDNA与OS关联的最佳时间点仍未知,这在ctDNA作为早期终点应用前至关重要。为ctDNA样本采集制定特定时间表是未来前瞻性试验的重要目标。尽管时间可能因疾病和治疗而异,该领域应致力于建立最佳实践,包括统一样本采集时间点和检测协议标准化。

FDA强调患者层面的荟萃分析对于支持ctDNA作为监管决策早期终点的验证至关重要。本研究通过患者层面的汇总分析,证明了ctDNA清除与OS改善之间的关联。然而,要将ctDNA确立为可靠的临床和监管工具,仍需进一步研究。未来的研究应纳入前瞻性定义的分析,以评估ctDNA水平变化与长期临床结局的关联。聚焦于标准影像学评估无法检测到可测量病灶的疾病场景(如单纯骨转移疾病,或围手术期/放疗后无疾病证据的情况),将满足肿瘤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需求。在任何场景中,预先定义建立分子缓解的临床意义阈值(例如基于VAF的阈值变化,或肿瘤分数、甲基化检测等其他变量)至关重要。无论如何,需要更好地统一检测方法并提高检测特征的透明度,以支持跨试验的汇总分析,并为ctDNA缓解阈值的统一定义提供依据。总体而言,本研究数据支持将ctDNA水平变化作为早期终点的潜力;但仍需更多数据验证其应用。本分析证实了ctDNA检测与长期结局的关联,为未来统一应用这一独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。

参考文献:

Andrews HS, Zariffa N, Nishimura KK专业股票配资平台, et al. ctDNA Clearance as an Early Indicator of 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s in Advanced NSCLC Treated with TKI: Findings from an Aggregate Analysis of Eight Clinical Trials. Clin Cancer Res.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2, 2025. doi:10.1158/1078-0432.CCR-24-3612

发布于:江苏省





Powered by 免息配资公司_证券配资开户_在线配资开户免息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